首     页 新闻中心 五位一体建设 新西藏 涉藏动态 援藏专栏 民族宗教工作 人民团体工作 地市动态
发布厅 党的建设 西藏党史 反分裂专栏 政策解读 资料库 视频中心 网络问政 投稿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五位一体建设>>文化建设
 
藏民族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述评之六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莉 时间:2018年07月09日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西藏文化是藏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不断交流、相互吸收促进的漫长历史中创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历史悠久的藏语言文字到传唱千余年的《格萨尔王传》,从馥郁悠长的藏香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民间歌舞,无不体现出藏民族文化特有的神韵与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倾力保护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全面推动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使西藏文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非遗保护——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西藏拥有独具魅力、数量丰富的非遗资源。其中,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以及民俗节庆有关的非遗资源尤为丰富和具有代表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绚丽的奇葩。

  为了继承和发展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我区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40年间,我区收集各种民间流传的音乐、歌曲、曲艺约1万多首,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录制了大量音像资料,拍摄图片近1万幅,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篇,先后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民族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

  为加快健全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对非遗保护投入达1.1亿余元,自治区级传承人年补助从5000元提高到1万元。藏医药申遗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全区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藏戏、格萨尔);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323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50名;市地级代表性项目487项,市地级代表性传承人254名;县级代表性项目1364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25名。

  文物保护——让古建筑熠熠生辉

  坐落在拉萨西郊半山腰的哲蚌寺内,一条古转经道墙上的壁画已修复完毕,修复工作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壁画原貌。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每年都拨专项资金用于西藏文物维修、修复和保护。从1995年开始,中央财政通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寺庙维修与保护予以积极支持。据相关数据统计,自“九五”时期(1996年—2000年)国家投入3.8亿元用以维修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以来,20多年间,中央在西藏文物保护方面累计投入近30亿元,开展抢救性维修保护工程300多项。截至2016年底,西藏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790家、可移动文物约13万件,编纂《西藏珍宝——国宝大调查图录集萃》,西藏文物鉴定涉案文物评估机构资质获得审批,完成主动考古项目6项、基本建设中的考古项目10项。

  “十三五”时期,中央安排西藏文物保护资金18.4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84%。西藏文物保护维修项目数量将创历史新高,保护类型也将更多、覆盖面更广。

  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遍地开花

  2016年元旦期间,那曲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笑声不断,来自那曲镇德庆居委会的老人们正在玩藏式骰子。工作人员巴桑卓玛告诉记者,当地人每逢节假日都会来到服务中心进行健身、阅读、看电影等活动。

  40年来,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在我区基层遍地开花。公共文化服务就像酥油茶一样,滋润着全区各族人民的生活,丰富着城市的文化内涵。

  集中实施了69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19个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建设,建成1600余个文化广场,实施了1276个村农村数字文化驿站建设项目,区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年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资金达5000余万元,开展活动2万余场次;2016年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县级民间艺术团公益性演出场次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在原每年每团20万元补助经费的基础上,2017年起每年对每县民间艺术团给予20—30万元的演出场次补贴,演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7年,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全年演出186场,票房收入逾1.6亿元。《文成公主》的成功打造,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目标,在“软文化”上下硬功夫,让静态文化“活”起来。

  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西藏专项计划》《西藏唐卡地方分类标准》等;建立西藏特色产业项目库,现入库项目122个,启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19个;命名41家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首个“藏民族音乐产业基地”、西藏动漫发展协会、西藏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等行业社团组织逐步建立;“西藏特色文化之窗”“藏博会”“唐博会”“像博会”“毯博会”和“西藏特色文化发展论坛”等文化产业发展营销载体逐步建立,着力打造“政策体系、会展交易、项目支撑、投融资、创新研发和人才智力”六大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全区文化产业呈现多门类、多渠道、多层次的生产格局和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在唐卡、动漫、特色演绎、民俗家庭旅馆等产业领域,工商“零注册成本”优惠政策为我区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62号